14年前的福島核災一度讓日本全面關閉核電廠、對核能敬而遠之,如今,面對能源安全與脫碳壓力,日本正加速重啟核能之路,並規劃引進新一代反應器。從重啟既有設施到規劃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等新技術,政府與業界正在推動一場深刻的能源政策轉向,儘管社會反彈聲浪依然不小。
目前,日本已重啟14座自福島事故後停運的核反應爐,官方目標在2030年前基本完成重啟作業,進一步推進建造新式反應爐。根據2月公布的《2040年能源計畫》,日本已放棄「盡量減少核能」的舊政策,轉而追求「最大限度利用核能與再生能源等脫碳能源」,希望將核能佔比從當前的8.5%拉升至2040年的20%,同時將化石燃料比重從70%降至約30%至40%。
政策轉向的催化劑之一,是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,日本作為全球第二大化石燃料進口國,能源安全備感壓力。與此同時,AI資料中心的崛起也推翻了「電力需求將隨人口減少而下降」的舊有預測。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鈴木一人向《金融時報》表示:「社會普遍認同,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依賴核能,而押注SMR或許是必要之舉」。他認為日本將在5年內大致完成核電重啟,而SMR也已經在政策面展現出相當可觀的影響力,但外界依然對SMR所知甚少。
日本政府現已規劃5種次世代核電技術的路線圖,當中以高溫氣冷反應堆進度最快,預計將在2030年代上路,其次為改良式輕水反應爐、SMR、快中子反應爐與終極目標——核融合技術。儘管技術前景受到重視,但當地阻力未減。在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等地,地方首長與居民仍強烈反對重啟。
長年關注核能議題的日本律師協會(日本弁護士連合会)批評政府新政忽略福島災後的長期損害,強調脫碳應以再生能源為主體才是正道。該會發聲明指出:「政府轉向積極利用核電的政策,並未充分關注福島核災的風險與後果」。
業界方面,中部電力等業者積極布局海外核能市場,投資美國NuScale等SMR企業。中部電力國際事業執行長佐藤裕紀坦言,日本監管審查極為嚴謹,導入新型反應器面臨挑戰,在其他國家先促成成功案例,對日本推動SMR是必要的前置準備策略。他預測日本在2040年前都難以成功引進SMR。
鑑於SMR技術在日本長期處於等待狀態,政府和業界認為投資海外計畫格外重要,否則無法維持供應鏈專業技術,從而與俄羅斯和中國競爭。自2017年以來,超過90%的已開工核能工程都採用中俄兩國的設計。
日立能源執行長席倫貝克(Andreas Schierenbeck)認為,SMR未來將成為「制勝技術」,因為建造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,發生福島等級事故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。目前,日美合資企業GE Vernova-Hitachi已取得在加拿大安大略建設SMR的許可,計畫2030年啟用。包括石川島播磨重工、日立能源等多家日本企業,亦以供應鏈、投資者等身分參與NuScale的計畫。
儘管政府與業界看好核電的轉型潛力,日本能否跨越社會疑慮、地方反對與法規門檻,仍是核能復興之路上的最大挑戰。
14年前的福島核災一度讓日本全面關閉核電廠、對核能敬而遠之,如今,面對能源安全與脫碳壓力,日本正加速重啟核能之路,並規劃引進新一代反應器。從重啟既有設施到規劃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等新技術,政府與業界正在推動一場深刻的能源政策轉向,儘管社會反彈聲浪依然不小。
目前,日本已重啟14座自福島事故後停運的核反應爐,官方目標在2030年前基本完成重啟作業,進一步推進建造新式反應爐。根據2月公布的《2040年能源計畫》,日本已放棄「盡量減少核能」的舊政策,轉而追求「最大限度利用核能與再生能源等脫碳能源」,希望將核能佔比從當前的8.5%拉升至2040年的20%,同時將化石燃料比重從70%降至約30%至40%。
政策轉向的催化劑之一,是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,日本作為全球第二大化石燃料進口國,能源安全備感壓力。與此同時,AI資料中心的崛起也推翻了「電力需求將隨人口減少而下降」的舊有預測。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鈴木一人向《金融時報》表示:「社會普遍認同,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依賴核能,而押注SMR或許是必要之舉」。他認為日本將在5年內大致完成核電重啟,而SMR也已經在政策面展現出相當可觀的影響力,但外界依然對SMR所知甚少。
日本政府現已規劃5種次世代核電技術的路線圖,當中以高溫氣冷反應堆進度最快,預計將在2030年代上路,其次為改良式輕水反應爐、SMR、快中子反應爐與終極目標——核融合技術。儘管技術前景受到重視,但當地阻力未減。在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等地,地方首長與居民仍強烈反對重啟。
長年關注核能議題的日本律師協會(日本弁護士連合会)批評政府新政忽略福島災後的長期損害,強調脫碳應以再生能源為主體才是正道。該會發聲明指出:「政府轉向積極利用核電的政策,並未充分關注福島核災的風險與後果」。
業界方面,中部電力等業者積極布局海外核能市場,投資美國NuScale等SMR企業。中部電力國際事業執行長佐藤裕紀坦言,日本監管審查極為嚴謹,導入新型反應器面臨挑戰,在其他國家先促成成功案例,對日本推動SMR是必要的前置準備策略。他預測日本在2040年前都難以成功引進SMR。
鑑於SMR技術在日本長期處於等待狀態,政府和業界認為投資海外計畫格外重要,否則無法維持供應鏈專業技術,從而與俄羅斯和中國競爭。自2017年以來,超過90%的已開工核能工程都採用中俄兩國的設計。
日立能源執行長席倫貝克(Andreas Schierenbeck)認為,SMR未來將成為「制勝技術」,因為建造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,發生福島等級事故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。目前,日美合資企業GE Vernova-Hitachi已取得在加拿大安大略建設SMR的許可,計畫2030年啟用。包括石川島播磨重工、日立能源等多家日本企業,亦以供應鏈、投資者等身分參與NuScale的計畫。
儘管政府與業界看好核電的轉型潛力,日本能否跨越社會疑慮、地方反對與法規門檻,仍是核能復興之路上的最大挑戰。